首页 | 课程简介 | 主要内容 | 相关项目 | 学术成果 | 文学皖军 | 佳作点评 | 师生互动 | 徽风皖韵 |
教学团队 |
课件精选 |
视频天地 |
作业习题 |
学术成果(2009年以来) |
---|
朱育颖1、《许辉:漫游在城乡之间的“淮北佬”》,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》2009年第5期。 2、《淮北平原的书写者》,《安徽市场报》2009年12月14日。 3、《淮河女儿的群像图——重读王安忆的<姊妹们>》,《中国女性文化》2010年第1期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。 4、《精心打造水文化浸染下的绿色合肥》,收入:合肥市委宣传部编著《城市经济文化历史——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》,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。 5、《绿色方阵:生态视窗中的新世纪女性写作,《中国女性文化》2010年第2期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。 6、《淮河女儿的群像图——王安忆小说<姊妹们>解读》,《阅读与写作》2011年第2期。 7、《多情总被无情恼——苏雪林的文艺思想初探》,收入:王世朝主编《主流诗学视域下的安徽文艺思想家》,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。 8、参编《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——2000》,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。 9、《合肥当代文艺创作》,收入:何峰主编《文化合肥》,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。 10、《守望精神田园——陈所巨诗歌论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1年第4期。 11、《从“藻溪”到“大洋”——张翎小说中的水意象》,《皖西学院学报》2012年第4期。 12、《淮河岸边的文化寻踪——以当代作家为例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2年第6期。 13、《与水同行:当代女性小说中的河流意象探析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3年第5期。 14、《河流意象:大河之女新世纪的跨域书写》,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》2014年第2期。CSSCI。 15、《跨海与填海:皖籍台湾作家的“中国结”》, 台湾《艺文论坛》2014年第10期。 16、《诗路无涯:赴台皖籍诗人张默访谈录》,《诗歌月刊》2015年第8期。 17、《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》,《大自然文学研究》第二卷,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所主编,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。 18、专著:《眺望家园-赴台皖籍作家论稿》,黄山书社2018年4月。 |
丁增武1、《论苏雪林早期散文中的西化色彩》,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》2009年第8期。 2、《现实与内心的契约——<兄弟>及余华小说的伦理观察》,《名作欣赏》2009年第8期。 3、 《消解与建构之间的二律背反——重评全球化语境下阿来与扎西达瓦的西藏想像》,《民族文学研究》2009年第4期。 4、《析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》,《语文学刊》2010年10期。 5、《“唯美”与“颓废”之死——关于<银杏之果>与<沉沦>之接受的比较研究》,《温州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2期。 6、《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视域中的文化领导权问题——对苏雪林与胡适关于文化动态问题通信的考察》,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》2011年第 8 期。 7、《“民族”想象与苏雪林的抗战历史小说》,《淮北师范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5期。 8、《“艺术”与“道德”之间的厚此薄彼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1年第6期。 9、《论苏雪林“五四”时期的新文学创作》,《黄山学院学报》2013年第1期. 10、《苏雪林与中国新文学学科的创建》,《淮北师范大学学报》2013年第1期。 11、《论苏雪林的批评个性》, 《长江学术》2013年第2期。 12、专著:《苏雪林与中国现代文学》,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。 13、《无地彷徨:苏雪林晚年日记中的家国观念与精神困境》,《安庆师范大学学报》2017年第2期。 14、《族群边界”与“历史记忆”双重视域下的国家认同——评《瞻对》及阿来的“非典型西藏文本”》,《民族文学研究》2016年第1期。CSSCI。 15、《“报告文学”和“非虚构写作”之争的辨析与考察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6年第2期。 16、《论应用型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》,《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》2016年第3期。 17、《围绕秘书学专业核心能力 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》,《大学教育》2017年第7期。 |
黄艳芬1、《新建本科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思考》,《 语文学刊 》2009年第1期 。 2、《未若柳絮因风起——浅谈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和苏雪林》,《语文学刊》2010年第3期。 3、《方令孺的散文创作——兼谈方令孺散文集的三种版本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0年第1期。 4、《“新月”时期的方令孺》,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》2010年第2期。 5、《“教婆”应为冰心——对一封书信的一点考证》,《新文学史料》2010年第2期。 6、《论朱湘的散文创作——以<中书集>第一辑为研究对象》,《滁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11年第1期。 7、《生计、爱欲和死亡——对<海外寄霓君>的一种解读》,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》2011年第2期。 8、《独夜有知己——鲁迅和韦素园交往的深层思考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2年第5期。 9、《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》,《滁州学院学报》2014年第3期。 10、《朱湘与鲁迅》,《新文学史料》2014年第1期。CSSCI。 11、《病隙中的碎笔——论未名社作家韦素园的文学创作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4年第3期。 12、《“人间的酸辛和凄楚”——〈 地之子〉和〈建塔者〉的并置阅读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6年第2期。 13、《老舍的汉奸形象塑造与国民性批判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7年第1期。 14、专著:《无名的泥土——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未名社述评》,安徽教育出版社,2017年6月 。 |
许徐1、《“审美-实践”文学:阿英“文学-政治”批评模式的考察》(一) ,《温州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2期。 2、《“审美-实践”文学:阿英“文学-政治”批评模式的考察》(二),《温州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3期。 3、三十年来阿英文艺思想研究述评,《合肥师范学院学报》2010年第5期。 4、《论阿英的革命文学政治观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 2012年第2期。 5、《东京游学与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》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2012年第3期。 6、《1930:潜消费时代的反本质主义建构——论以群的消费文学批判理论》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2013年第1期。 7、《蒋光慈与藏原惟人交游考论》,《新文学史料》2013年第2期。 8、《真实是文艺的生命——论周而复现实主义文艺观的思维内涵》,《温州大学学报》,2013年第3期。 9、《图像如何“想象”政治——1930 年代的读图转向与中国经验》,《求索》2014年第5期。CSSCI 10、《图像政治:〈红色中华〉宣传画的图像学考察》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2014年第1期。CSSCI 11、《“伪”消费 微时代的中国文学消费意识》,《求索》,2016年第1期。 CSSCI 12、《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问题与当下批评生态重建之路》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,2016年第1期。CSSCI 13、《从“山海经”到“幻灯片”:鲁迅图像观的发生学考察——兼及“左翼图像学”的创构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2016年第2期。 CSSCI 14、《作为“公产”的诗与中国“诗歌型公共空间”的建构——以田间群众性诗学观为考察对象》,《新疆大学学报》,2016年第6期。CSSCI 15、《解放的革命性想象:“工农新女性”宣传画的发生学考察——以《红色中华》与《妇女杂志》的比较为中心》,《学习与探索》,2017年第8期。CSSCI |
任雪山1、《<论语>生态思想阐释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,2009年第2期。 2、《小小说与新闻艺术之比较研究》,收入:杨晓敏 秦俑主编《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》(第五卷),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。 3、《朱光潜和桐城派的学理联系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0年第3期。 4、《朱光潜生态思想阐释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1年第6期。 5、《融汇中西的美学奠基人——朱光潜》,收入:王世朝主编《主流诗学视域下的安徽文艺思想家》,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。 6、《桐城派作为古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——朱光潜对桐城派的评价》,《理论建设》2012年第6期。 7、《桐城派“因声求气”理论源流考辨》,《甘肃理论学刊》2013年第2期。 8、《胡适论桐城派》,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》,2014年第6期。 9、《朱光潜的艺术学思想》,《美与时代》2015年第9期。 10、《文界革命:梁启超论桐城派》,《学术界》2015年第1期。 11、《梁启超桐城学派的提出及其意义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5年第1期。 12、《知识的最高境界——方东美对〈肇论〉》的哲学诠释》,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》2015年第1期。 13、《“桐城派”之名的提出及其流变》,《合肥学院学报》2016年第6期。 14、《方苞与李塨之交游及其学术意义》,《保定学院学报》2017年第3期。 15、《方苞与钱大昕一段学术公案》,《兰台世界》2017年第8期。 |
谢兆树1、《终结与再生——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“艺术终结论”》 ,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》2009年第4期。 2、《论晚清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的差异》,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7 期。 3、《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》,《中州学刊》 2009年第9期。 4、《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》, 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11年第4期。 |